海水淡化工程的市场和未来发展的介绍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日产量约35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工程提供饮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工程厂1.3万多座,海水淡化工程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与增量技术,愈来愈受到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重视;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盐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20万吨等。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在不富裕的国家经济效益并不高。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厂占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能力的24%。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杰贝勒阿里海水淡化工程厂第二期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厂,每年可产生3亿立方米淡水。 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海水淡化工程设备,据称淡化过程的费用只有现有技术的三分之一。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这种便携式的新设备每天能够处理1.1万升水。它使用了一种称为“迅速喷雾蒸发”(RSE)的技术:含盐的水通过管道喷雾进入分离室,形成非常细小的水滴;在分离室的热空气中,水滴迅速蒸发,水和盐分等杂质分离;水蒸气输入凝结室成为纯水,而盐分则落在分离室的底部,而传统技术盐分回收后集结在管道上面,很难取下。 该公司称,新技术效率比现有的反向渗透等技术要高得多。试验表明,它能处理含盐量高达16%的水,大大超出了一般海水的浓度。平均算来,它生产1000升淡水的成本是16至27美分。科学家说,这种装置还可以处理废水。RSE技术回收的效率可达95%,传统技术只能达到35%,投资只有蒸馏法和反渗透法的四分之一且运行维护成本大为降低。 市场分析 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有人预言,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可能争水。 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工程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淡化工程技术,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日产量约3775万吨,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 “向海洋要淡水”已经形成了方兴未艾的产业。截至2006年底,中国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万吨,比上一年翻一番。中国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工程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工程;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进入万立方米/小时级产业化示范阶段。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 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虽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设备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制约海水淡化工程成本降低的关键问题,发展膜与膜材料、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自主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工程的能力。 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工程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中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尤其是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工程产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的海水淡化工程工程所得将免征所得税。中国海水淡化工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工程发展 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技术是在政府支持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电渗析、反渗透和蒸馏法(多级闪蒸、压气蒸馏和低温多效蒸馏)等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相当大的进展。1958年首先开展电渗析海水淡化工程的研究,1967-1969年国家科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组织了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会战,会展主力在杭州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水淡化工程研究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水淡化工程研究室,即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前身),同时开展电渗析、反渗透、蒸馏法等多种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为海水淡化工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化学系在国内最先进行反渗透CA不对称膜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中空纤维和卷式RO膜及元件的研究,并初步工业化。“七五”以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一直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七五”期间完成了中、低盐度反渗透膜和组件的研制,建立了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工程;“八五”期间,在中盐度反渗透膜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九五”攻关使新型的聚酰胺复合膜中试放大成功,结合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现已生产聚酰胺复合膜产品。 1997年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经费支持下,在浙江舟山市嵊山镇建造了5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工程,吨水耗电5.5度以下,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杭州水处理中心在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下,同时在山东长岛和浙江嵊泗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工程,率先应用国际先进的功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产水能耗下降到4度/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示范工程的建成,为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2001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2002年,该中心又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支持下,在山东荣成建设了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工程,通过优化设计、设备投资大幅度下降,工程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膜分离技术和特别是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沿海企事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打造了一个行之有效技术途径。2004年,该项目被中国膜工业协会评为第一届“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前我国已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80万吨/日,以反渗透法为主,已建成最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工程为杭州水处理中心承建的河北曹妃甸50000m3/d海水淡化工程工程。另外,还开展了NF-RO集成海水淡化工程的研究。浙江六横水务的100000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工程已完成一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同类工程。 上世纪60年代原船舶工业部上海704研究所开发了5m3/d级的压汽蒸馏淡化装置和利用柴油机缸套水余热的闪蒸淡化装置装备舰船使用。70年代-80年代初,天津市科委支持了日产淡水百吨级的多级闪蒸中试研究,取得一定的设计参数和经验。80年代以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工程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进行了30m3/d规模的压汽蒸馏装置开发工作,其研究内容包括30m3/d竖管常压压汽蒸馏装置和30m3/d水平管负压压汽蒸馏装置(操作温度72℃)以及30m3/dOTE/VC淡化装置。以上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后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国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2004年6月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工程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设计的3000m3/d的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工程在山东黄岛发电厂一次试车成功并通过9个多月的运行考验。海水淡化工程装置系国内第一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装置,装置的国产化率达99%。海水淡化工程装置的建设完成表明我国已初步掌握大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的成套技术。另外,10000m3/d的多效蒸馏示范工程已完成设计,近期将开工建设。 国家扶持政策呼之欲出 水利部正在考虑是否将海水淡化工程纳入水利部整体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等相关规划中。为此,水利部今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我国海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从2011年7月25日开始,水利部组织相关课题组赴天津、大连、青岛、浙江、厦门以及唐山等六大沿海省市展开为期一月的调研。此次调研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海水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调研。除国内调研外,调研组还将特聘海水淡化工程专家对以色列、美国、日本、西班牙等海水淡化工程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调研。业内人士分析,相关调研报告将为海水淡化工程纳入国家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海水淡化工程 此外,由发改委牵头,11个部委参与制定的《加快海水淡化工程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完成几轮征求意见,并上报有关部门,年内有望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发改委还将配套出台《“十二五”海水淡化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分析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海水淡化工程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扶持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以上资讯由:深圳市荣华荣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详情请登录:http://www.ronghuarong.com,相关搜索:海水淡化工程。 |